
脚踝扭伤真是非同小可!厦门男子扭伤没太注意,两天后发现走路困难
早发现、早预防、早治疗
我们先来看几个案例
脚踝扭伤,坚持行走且肿胀,无关节脱位
30多岁的阿成(化名)在锻炼时摔倒,脚踝扭伤。他还能走路,所以他不在乎。坚持了两天,脚还是肿,疼痛没有消失,走路也越来越困难,就到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康复科就诊。中级康复治疗师邱飞检查后发现,阿成脚踝处的肿胀是由炎症引起的,而且还有轻微的关节脱位。
错位行走会给脚踝带来很大的负担。同时,由于受伤的腿无法发力,只能依靠另一条腿支撑更多的重量,增加了另一条腿的负担。那时他走路的姿势已经变得不对称,这对他后来的康复不利。通过物理治疗和用胶带保护扭伤的脚踝加强稳定性训练,阿成的病情逐渐好转。
提醒
脚踝扭伤请及时就医
邱非提醒,脚踝扭伤如果不治疗,可能会变成慢性疼痛。另外,踝关节损伤还会损伤韧带,导致行走本体感觉发生变化。即使关节脱位自行愈合,如果不进行康复锻炼,也无法恢复正常的行走姿势。
运动前热身
“在临床实践中,运动扭伤和踏空是脚踝扭伤的常见原因。”厦门中医院骨科住院医师陈凯提醒,运动前应做好热身运动。如果扭伤后三到五天肿胀和疼痛没有改善或加重,应及时就医,尤其是50岁以上的女性。
老人双脚受力不平衡,走路一瘸一拐
90岁的患者老张(化名)因中风,右肢无力。他一瘸一拐地走得很远。
通过足部压力分析,邱飞发现老人身体重心偏左,左脚跟承受的压力较大。三维步态分析显示,右腿向前迈出时,勾脚背的角度不够,导致右腿向前迈出的时间较长,两侧肢体的摆动频率不对称,稳定性降低,消耗更多的体力。经过针对性的训练,老张基本恢复了正常的行走姿势。
提醒:
注意鞋跟磨损
事实上,大多数人都存在脚底压力不平衡的问题,导致行走步态发生变化。不正确的行走姿势很容易导致疼痛和疾病。邱飞告诉记者,最简单的自查方法就是检查脚后跟的磨损情况。脚跟外侧有轻微磨损是正常的,但如果磨损是在内侧,则往往是你走路姿势有问题。
邱飞建议,如果发现日常生活中走路过多,导致脚痛、腰痛、颈痛等问题出现或加重,或者脚踝习惯性扭伤,可以到医院进行专业、系统的足部功能检查。测试。
走路姿势不正确导致足底筋膜炎
老方(化名)以前很喜欢带妻子去散步,但近年来,这个习惯逐渐消失了,因为脚一用力,他的脚后跟就会感到疼痛,因此不愿意走路。到厦门市中医院检查,诊断为足底筋膜炎。通过中医手法和中药外敷,再加上穿一段时间的低跟坡跟鞋,老方的症状终于得到缓解。
市中医院骨科住院医师陈凯表示,足底筋膜炎俗称足跟痛,多见于50岁以上人群。站立或行走时会出现足跟痛。不良的行走姿势是引起足底筋膜炎的主要原因之一。走路时习惯将体重放在脚后跟上,容易产生骨刺。当足跟骨刺刺激足底筋膜时,就会发生炎症。当然,也可能有其他原因,比如肥胖、运动损伤等。
提醒
学会正确行走
正确的行走姿势是抬起大腿,先触地脚后跟,然后将中足滚动到地面。当你推出时,地面反作用力会推动你前进。同时,你的臀肌会用力推动你的骨盆向前。这是正确的,而且省力。高效的步态。
选择鞋子时,尽量选择软底的
保护双脚和选择鞋子也很重要。尽量选择软底的鞋子。如果要进行剧烈运动,请选择带气垫的鞋子来缓冲脚部。
少在水泥路上跑
跑步时,尽量选择橡胶跑道,不要在水泥路上跑步。橡胶履带具有弹性,可以缓冲部分应力,从而保护脚部的关节。
如果扭伤脚踝,请不要认真对待。
注意身体健康哦~
菠萝百科网